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男子花剑个人赛中,一位来自江苏的小选手吸引了全场目光,年仅12岁的姜鑫瑞以犀利的进攻和沉稳的防守连克强敌,最终摘得银牌,赛后接受采访时,这位戴着护面仍掩不住炯炯目光的少年坦言: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而站在剑道上,我只能靠自己。”
三年前,姜鑫瑞第一次握剑时还是个略显胆怯的男孩,母亲李女士回忆道:“他最初连大声喊叫都不敢,更不用说在比赛中主动进攻了。”在教练顾志强的悉心指导下,姜鑫瑞逐渐发现了击剑运动的魅力。
“击剑教会我直面恐惧,”姜鑫瑞在训练间隙说道,“每次比赛前我都会紧张,但当我戴上护面,那种紧张感就转化为了专注力。”这种转变在最近的比赛中尤为明显,在半决赛的关键时刻,面对比分落后的压力,姜鑫瑞连续打出几个漂亮的进攻得分,最终逆转取胜。
顾志强教练评价道:“姜鑫瑞的最大进步不是技术上的,而是心理层面的成长,他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在逆境中寻找机会,这正是击剑运动最珍贵的教育价值。”
击剑是一项特殊的运动,当运动员戴上护面,他们就进入了一个完全自主的世界,教练只能在场地外指导,队友也无法直接提供帮助,一切决策和执行都取决于选手自己。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,”姜鑫瑞说这句话时眼神坚定,“当裁判喊‘开始’后,所有声音都消失了,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剑尖碰撞的声音,那种时刻,我必须自己做每一个决定,并为这些决定负责。”
这种自立精神不仅体现在赛场上,也延伸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中,姜鑫瑞的班主任老师注意到,这个曾经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,现在能够自信地参加演讲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。“击剑训练培养的决断力和抗压能力,明显促进了他的全面发展。”
从技术角度看,姜鑫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击剑风格,他身材不算高大,但步伐灵活,预判准确,尤其擅长在防守反击中寻找机会,数据显示,在本届锦标赛中,他的反击得分率高达67%,远超同组别选手平均水平。
国家青年队主教练王文杰观赛后表示:“姜鑫瑞对距离和时机的把握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度,他懂得如何利用对手的进攻欲望制造反击机会,这种战术意识在年轻选手中相当难得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姜鑫瑞的左撇子持剑方式也为他带来了一定优势,在击剑运动中,左手选手相对少见,这使得许多对手难以适应他们的攻击角度和节奏。
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,姜鑫瑞面临着学业与训练的双重压力,他每天下午放学后要进行三小时的击剑训练,周末则常常参加比赛或加强训练。
“时间管理是最难的部分,”姜鑫瑞坦言,“我必须提高学习效率,才能保证训练时间。”他的书桌上贴着严格的时间表:早晨6点起床朗读英语,放学后直接去训练馆,晚上8点后完成作业和复习功课。
这种自律性得到了回报,尽管训练占用了大量时间,姜鑫瑞的学习成绩仍然保持在班级前列,他认为击剑训练培养的专注力对学习有直接帮助:“在剑道上,一分一秒的分心都可能导致失分;在课堂上同样如此,专注听讲能够提高学习效率。”
谈到未来,姜鑫瑞的目标明确而务实:“短期目标是进入省队,长期梦想是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。”但他也清楚,这条道路充满挑战。
根据中国击剑协会的数据,在U12组别表现出色的选手中,只有不到15%最终能够进入专业队伍,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。
姜鑫瑞的父母表示,无论儿子最终能否成为职业运动员,他们都支持他继续击剑训练。“这项运动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奖牌,更重要的是自信、自立和坚韧的品质,这些将受益终身。”
姜鑫瑞的成长故事是击剑运动教育价值的一个缩影,近年来,击剑作为一项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运动,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家长的青睐。
教育专家指出,击剑运动能够同时锻炼青少年的身体素质、心理素质和智力水平,这项运动要求参与者具备敏捷的思维、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,同时培养尊重对手、遵守规则的体育精神。
全国青少年击剑联赛的数据显示,参与击剑训练的青少年在专注力、决策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上均有显著提高,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运动表现,也直接迁移到学术学习和社交互动中。
随着2025年全运会的临近,各省市都在加强青少年击剑人才的培养,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正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展示机会。
剑道虽短,人生很长,对姜鑫瑞而言,那片14米长的剑道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是成长的课堂,每一次出击都是对自我的挑战,每一次防守都是对困境的抵抗,每一次得分都是努力的回响。
在这个强调团队合作的时代,击剑运动提醒着我们独立自主的价值,当姜鑫瑞戴上护面,独自站在剑道上,他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比赛,更是如何面对人生——自信、自立、自强,这或许正是体育教育最深刻的意义:不仅培养运动员,更塑造完整的人。